技术知识 |
![]() |
(1)跳蚤的识别要点 1)形态识别:蚤类体躯极度侧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蚤类的头部略呈三角形。头部两侧有一对触角窝,触角窝将头部分为前头和后头,触角窝着生触角。雄性的触角比雌性的大。如图6 -7所示。 ①头部。图6 -7 呈三角形的蚤类头部 ②胸部。蚤类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构成。前胸分为背板和腹侧板。中胸分为背板、前侧片、后侧片和腹板。后胸分为背板、背板侧区、前侧片、后侧片和腹板。3胸节各有1对足,每足分为5节,分别为: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和跗节。跗节又分为5小节,第5跗节上有侧踱鬃,末端有爪。 ③腹部。腹部共分10节。第1~7节背板和腹板上通常有1至数列鬃,近后缘的1列较发达,称为主鬃列。第7背板后缘上方有臀前鬃,通常为1~3根,多可达10根左右。 在第7背板后方为臀板。第l~8腹节各有气门1对,位于背板两侧的气门窝内。第8腹节气门最发达,可呈“T”形、“Y”形或长?形等,通常位于臀板有前下方。 雄性的第8、9节和雌性的第7、8、9三节称为变形节或生殖节(见图6-8、图6-9)。第10腹节称为生殖后节或肛节,可分为肛背叶和肛腹叶,两叶之间是肛门。雌蚤肛背叶的外侧有1锥形构造名为肛锥,其上有1根或数根端鬃、亚端鬃或侧鬃。 图6-8 不等单蚤雄性变形节 图6-9 不等单蚤雌性变形节 2)生活习性识别。蚤类体躯极度侧扁,体小,善于跳跃,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外寄生虫。蚤在叮刺人体皮肤后,局部皮肤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反应程度有明显差异,轻者几乎不留痕迹,重者局部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甚至风疹。奇痒无比,抓挠后可变为风团,有的患者因蚤咬性皮炎后造成的皮肤色素沉着需半年以上的时间才可退去。在跳蚤繁盛季节,发生蚤侵害场所的人群中,会因受到蚤的叮刺而发生蚤咬性皮炎,并可见到细小、呈棕色、善跳跃的跳蚤。 (2)螨虫的识别要点 1)形态识别。螨类属小型节肢动物,外形有圆形、卵圆形或长形等。虫体小则0.1mm左右,大者可达1cm以上。虫体的基本结构可见为颚体(gnathosoma)(又称假头)与躯体(idiosoma)两部分(见图6-10)。 螨体段分划示意图 (见图6-10) ①颚体。位于躯体前端或前部腹面,由口下片、螯肢、须肢及颚基组成。 ②躯体。呈袋状,表皮有的较柔软,有的形成不同程度骨化的背板。此外在表皮上还有各种条纹、刚毛等。有些种类有眼,多数位于躯体的背面。腹面有足4对,通常分为6节(包括基节、转节、股节、膝节、胫节和跗节),跗节末端有爪和爪间突。气门或有或无,位于第4对足基节的前或后外侧,生殖孔位于躯体前半部,肛门位于躯体后半部。 2)生活习性识别。尘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微小生境相对湿度为80%左右的场所。虫体及其细小,在0.1~100mm之间,需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才能辨别。 (3)蚂蚁的识别要点 1)形态识别。蚂蚁与其他昆一样,分头、胸、腹,但在胸、腹部形成明显的特化。因此,通常蚂蚁的体态分为4个部分,即:头部、胸部和腹部第1节(并胸腹节)愈合而成的并腹胸、由腹部第2、3节极度缢缩和特化形成的腹柄节(结节)及后腹部(腹部其余各节)。 ①小黄家蚁工蚁的形态识别。体长为2.2~2.4mm。颜色呈浅黄色至浅褐色,有时带红色;第1结节两侧和后缘及后腹部颜色较深;后腹部上总可见一深色暗斑。 头部:头侧缘略凸,后头缘略凸或平;腹眼小,为头宽的0.81~0.21倍;唇基前缘中央凹陷。 胸部:前、中胸背板凸,其末端陡,与并胸腹节背板间形成一沟。 ②蚂蚁与白蚁的形态区别。蚂蚁属于比较高等、后起的昆虫,有翅成虫的前翅大于后翅,翅脉特化、简单,翅长几乎等于或略长于体长;白蚁的有翅成虫前后翅几乎相等,翅脉原始、复杂,有时呈网络结构,翅长远超过体长。蚂蚁多数为黄色、褐色、黑色或橘红色,触角为膝状,且胸腹间突然变细成腰;白蚁的工蚁、兵蚁多为乳白或灰白色,触角为念珠状,且胸腹间没有突然变细成腰。 蚂蚁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有静止状态的蛹期;白蚁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无静止状态的蛹期。 2)生活习性识别。蚂蚁不畏光(除少数种类外),一般都不修筑蚁道;白蚁的工蚁和兵蚁畏光,大鑫数种类眼已退化,活动和取食有蚁道或泥被掩护。 蚂蚁食性很广,肉食性或杂食性,并有储存食物的习性;从食性上区别,白蚁主要食木纤维的物质(除极少数种类外),一般不储存食物。 |
上一篇:跳蚤、螨、蚂蚁的形态特征 | 下一篇:跳蚤、螨、蚂蚁的生活习性 |
|
CopyRight 2019-2021 河南卫消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17341号-1 |